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丘成桐教授榮獲2023年邵逸夫獎 – 數學科學獎

香港科學院恭賀榮譽院士丘成桐教授榮獲頒授2023年邵逸夫獎 - 數學科學獎,以表彰他對微分幾何和凱勒幾何的貢獻。

丘成桐教授現為中國清華大學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他在1966年至196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 (CUHK) 修讀數學,並在1971年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他曾是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IAS) 成員 (1971–1972) 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助理教授 (1972–1974)。之後,他加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先後擔任副教授和教授 (1974–1979)。於1980年返回IAS擔任教授 (1980–1984)。1984年轉到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教授 (1984–1987)。隨後,他加入美國哈佛大學,先後擔任傑出教授 (自1987年始)、數學科學研究所主任 (自1994年始) 和物理系教授 (自2013年始),於2022年退休。自2003年起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傑出特聘教授。丘成桐是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和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丘成桐教授在微分幾何中系統地發展了偏微分方程的方法。憑藉這些方法,他解決了卡拉比猜想,並因此於1982年獲得菲爾茲獎。他亦以此解決了埃爾米特 (或稱「厄米」) 楊–米爾斯聯絡的存在性 (與烏倫貝克合作),以及透過極小曲面理論解決正質量猜想 (與舍恩合作)。他引入幾何方法去解決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問題,譬如,舍恩–丘的黑洞存在定理和廣義相對論中擬局部質量的內在定義。

丘教授對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研究導致了卡拉比猜想的解決,並引進了卡拉比–丘流形的概念,它們是弦理論和複幾何的基石。而施特羅明格–丘–扎斯洛構造則對鏡對稱的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他 (與李偉光) 在熱核估計和微分哈納克不等式方面的研究改變了流形上的幾何方程的分析方法。它還影響了最優運輸的發展和漢密爾頓關於里奇流的工作。

丘成桐教授為幾何與分析的融合 (即現在被稱為幾何分析的數學分支) 作出了貢獻。他的工作對於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都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