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及活動

「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網上講座

2021年9月21日

香港科學院將於「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舉辦4場網上科學講座,內容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袁國勇教授的「從SARS到COVID-19」,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葉嘉安教授的「大數據與城市規劃」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戴沛權教授的「科技救地球」及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李贊恒教授的「從隱形斗篷到超透鏡 」 。

有關公開講座的更多信息,請瀏覽: https://innocarnival.hk/

講座題目: 「從SARS到COVID-19」
講座簡介: 
由SARS-CoV-2引起的 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 大流行在過去 17 個月中,已影響約 1.8 億人,當中死亡人數超過 390 萬 (截至2021年6月)。邊境管制和社交距離措施嚴重影響全球社會經濟活動和心理健康。 我們回顧 2003 年至 2020 年與流行病學控制和臨床管理相關的事件經過和我們團隊的研究結果。
日期 /時間: 25/10/2021 / 10:00 - 11:00
講者: 
袁國勇教授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榮授院士
英國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袁國勇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曾獲委任為香港太平紳士、獲頒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金、銀紫荊星章。他也是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榮授院士、英國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以及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愛丁堡及倫敦)。1997年,香港爆發H5N1禽流感病毒,袁教授最先在醫學雜誌《刺針》發表報告,指出受感染患者具有異常嚴重的臨床症狀而且死亡率高,而患者的樣本可在他的實驗室透過自行研製的分子檢測方法進行鑑定。2003年SARS爆發期間,袁教授領導團隊成功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被亞洲時代週刊譽為亞洲英雄。他在發現新型微生物方面成就卓著,在人類和動物體內發現逾60種新型病毒、10種細菌、四種真菌及兩種原蟲。袁教授發表的1059篇學術論文被引用超過66,000次,論文內容主要是關於新型微生物或新發傳染病病原的研究。




講座題目: 「大數據與城市規劃」
講座簡介: 隨著智慧技術和智慧城市的發展,大數據比以前更容易獲得。 城市規劃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規劃更美好的城市。 大數據可用於土地利用—交通規劃、規劃實施評估、可持續社區和就業住房平衡規劃。

日期 /時間: 27/10/2021 / 11:00-12:00
講者: 葉嘉安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
城市規劃及設計陳道涵基金教授
城市規劃及地理信息系統講座教授
香港科學院院士

葉嘉安教授是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城市規劃及設計陳道涵基金教授、城市規劃及地理信息系統講座教授、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及區域規劃中的應用,以及智慧城市和香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城市規劃與發展。他於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於2010年當選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並於2019年當選香港科學院院士。他於2008年獲得聯合國人居講座獎,並於2012年在美國辛辛那提舉辦的第53屆北美規劃院校聯合會(ACSP)中獲得Dr. Gill-Chin Lim全球獎。另外,他於2016年獲得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2017年獲得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並於2018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



 

講座題目: 「科技救地球」
講座簡介: 人類活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並且我們給環境帶來的改變也顯著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發展。隨著地球資源的減少和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們必需積極監察我們的環境,並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找到解決方案。此次講座,我們將介紹並討論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最新科研進展,並以數據科學及超級電腦為重點。了解地球環境的運作需要跨越學科領域如物理、生物以至社會科學等等,我們應該如何將這些多元化的知識技能進行整合、理解,以更有效地運用預測地球環境這等複雜的系統的變化?我們該如何利用海量的數據、超級電腦及人工智能以找出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奔潰、糧食危機等嚴峻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又該如何為城市和發展中國家提出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解決方案?誠邀各位參加這次講座,為我們的未來共同探索。

日期 /時間: 23/10/2021   / 15:00-16:00
講者: 戴沛權教授
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
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及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部副教授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

 

戴沛權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及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部的副教授。戴博士本科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其後在哈佛大學取得工程科學(環境科學及工程)哲學博士學位,並再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裘槎博士後研究員一年,2013年開始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主要研究大氣化學與物理學、農業與森林氣象學、及大氣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利用超級計算機建立地球系統模型及統計分析全球觀測數據,以了解大氣與陸地生態系統的複雜互動關係,並應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挑戰,如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及糧食保障所帶來的影響 、以及如何改進林業和農業管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損害等問題。戴博士多次在大氣及環境科學範疇的知名期刊內發表研究結果,包括《Nature Climate Change》、《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等頂尖雜誌。




講座題目: 「從隱形斗篷到超透鏡」
講座簡介: 納米製造的進步使我們能夠通过設計納米結構來構建超材料。 我將向您展示這些材料如何根據其結構而不是組成材料賦予其光學特性。 這些材料的應用包括從隱形斗篷到製造多功能超材料透鏡。
日期 /時間: 24/10/2021    / 10:00-11:00
講者: 
李贊恒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
物理系教授

李贊恒教授於1998年獲得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一等榮譽學士學位,並於2000年和200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碩士、博士學位。 2005年至2007年 , 他在裘槎基金會博士後獎學金的支持下, 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工作。 2007年至200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9年至2013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 2013年,他加入英國伯明翰大學擔任高級講師。 2017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納米光子學和超材料,光學超表面、非厄米系統、變換光學和聲學超材料。 他發表了 100 多篇同行評審文章。 他在香港和之前在英國的研究小組得到了歐盟和香港研資局的研究資助。 目前,他正在與香港多所大學領導一項關於“光學和聲學中的非厄米系統”的合作研究項目。

 

 

 

 

 

回上頁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