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丘成桐教授荣获2023年邵逸夫奖 – 数学科学奖

香港科学院恭贺荣誉院士丘成桐教授荣获颁授2023年邵逸夫奖 - 数学科学奖,以表彰他对微分几何和凯勒几何的贡献。

丘成桐教授现为中国清华大学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在1966年至196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 (CUHK) 修读数学,并在197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IAS) 成员 (1971–1972) 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 (1972–1974)。之后,他加入美国史丹福大学,先后担任副教授和教授 (1974–1979)。于1980年返回IAS担任教授 (1980–1984)。1984年转到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教授 (1984–1987)。随后,他加入美国哈佛大学,先后担任杰出教授 (自1987年始)、数学科学研究所主任 (自1994年始) 和物理系教授 (自2013年始),于2022年退休。自2003年起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杰出特聘教授。丘成桐是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丘成桐教授在微分几何中系统地发展了偏微分方程的方法。凭藉这些方法,他解决了卡拉比猜想,并因此于1982年获得菲尔兹奖。他亦以此解决了埃尔米特 (或称「厄米」) 杨–米尔斯联络的存在性 (与乌伦贝克合作),以及透过极小曲面理论解决正质量猜想 (与舍恩合作)。他引入几何方法去解决广义相对论中的重要问题,譬如,舍恩–丘的黑洞存在定理和广义相对论中拟局部质量的内在定义。

丘教授对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研究导致了卡拉比猜想的解决,并引进了卡拉比–丘流形的概念,它们是弦理论和複几何的基石。而施特罗明格–丘–扎斯洛构造则对镜对称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 (与李伟光) 在热核估计和微分哈纳克不等式方面的研究改变了流形上的几何方程的分析方法。它还影响了最优运输的发展和汉密尔顿关于里奇流的工作。

丘成桐教授为几何与分析的融合 (即现在被称为几何分析的数学分支) 作出了贡献。他的工作对于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都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回到最上